2003年:《中國新聞周刊》如何改變1.2億B型肝炎帶原者的命運

2003年:《中國新聞周刊》如何改變1.2億B型肝炎帶原者的命運

《中國新聞周刊》的調查報導揭露中國B肝帶原者普遍遭到歧視的情形,對不公平的就業政策提出質疑,帶動法律和政策上的改革。

記者韓福東在2003年發表調查報導,揭露中國1.2億B肝帶原者在無何醫學依據的情況下,經常因此求職遭拒(尤其是公職)的現象。報導聚焦在松月(化名)的訴訟案:安徽省蕪湖市只因他患有B肝而拒絕錄用公職。韓福東的調查不但點出體檢標準不一和錄取公職程序不夠透明的問題,也凸顯受波及者往往因害怕強化污名而選擇保持沉默,未能挺身質疑不公的處境。

報導刊出後激起全國輿論熱議,各家媒體的後續報導更放大民怨。法院在2004年判決松月勝訴,要求地方政府撤銷相關聘用決定。這場法律上的勝利為更全面的改革鋪路:中國在2005年正式取消B肝帶原者應徵公職的限制;2010年政府更進一步禁止在校園和求職時強制進行B肝檢測。

韓福東的調查報導不僅影響了公共政策,他的故事也被拍成電影《不止不休》(2020),該劇描述的是年輕記者為揭露系統性不公正努力奮鬥的故事。

關於《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社於2000年創辦《中國新聞周刊》,這份國營時事雜誌報導主題涵蓋政治、經濟、社會。《中國新聞周刊》創刊初期以深度調查聞名,透過揭露社會問題和政策失靈累積影響力,刺激輿論議論。

隨著政府加強控制媒體的力道,《中國新聞周刊》也隨之調整報導風格,在新聞標準和受國家監督的現實之間取得平衡。《中國新聞周刊》雖受上述限制,仍在許可範圍內發聲,目前依然擁有廣泛的讀者群:每期發行量為85萬份,推算每期讀者超過600萬人

「中國1.2億人的反歧視主張」

 

受到普遍歧視的B肝病毒帶原者的自救行動

一個人被歧視的後果是什麼?就是你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因為你的某一種身分(血緣、籍貫、身高、疾病)可能是與生俱來的,與你的自由意志和個人奮鬥都無關。

歧視的意思等於否定一個人的自由意志和個人奮鬥,因此歧視在本質上是一種令受歧視者絕望的力量。

「B肝歧視」訴訟第一案

松月和中國的1.2億乙肝病毒帶原者,已經將這場訴訟看作是面對無處不在的社會偏見與就業歧視而進行的一場「戰爭」

記者韓福東(發自安徽)

 

11月10日上午9時,松月(網名)來到安徽省蕪湖市新蕪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很莊重地」將《行政起訴書》遞交了上去,他要狀告蕪湖市人事局。

立案庭的工作人員詳細看了他的起訴書,在電話徵詢了院長的意見後,明確地告訴他,法院已經接受了這個案件。

松月此前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國內「B肝歧視第一案」的主角,而他和中國的1.2億乙肝病毒帶原者,已經將這場訴訟看作是針對世俗的偏見與歧視而進行的一場「戰爭」。

11月10日剛好是松月的生日,他滿25歲了。身為乙肝病毒帶原者,他剛與自己做「公務員」的理想失之交臂,蕪湖市人事局認為他不符合國家公務員錄用體檢標準。

雖然《起訴書》上他的訴訟請求之一是「判令撤銷被告不准許原告進入考核程序的具體行政行為,依法準許原告進入考核程序並被錄用至相應的職位。」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表示,即便勝訴了,也可能不去蕪湖縣縣委辦公室工作,他願意選擇自己創業。

「一、五陽」之爭

松月與蕪湖市人事局的糾紛源自於今年6月安徽省進行的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全省將有1954人在這次考試之後進入公務員行列。

畢業於當地某學院環境系的松月報名參考「蕪湖縣縣委辦公室經濟管理人員」,經過筆試和面試,松月取得了競爭者中的第一名。

9月17日,松月在銅陵市人民醫院進行了體檢。9月21日上午,蕪湖市人事局公務員管理科告知他的體檢結果是乙肝「小三陽」,不符合公務員錄用標準。

「我以前多次體檢都是『一、五陽』,怎麼變成了『小三陽』?」松月前往市人事局查看體檢報告單,遭到拒絕。9月23日,松月書面申請複檢,被市府人事局批准。在9月25日於解放軍八六醫院進行複檢前後,又自行前往皖南醫學院弋磯山、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乙肝兩對半的檢驗,檢驗的結果均為「一、五陽(HBsAg、HBcAb陽性)」。

9月26日上午,市府公務局公務員管理科的陳科長通知他複檢結果和初步測試一樣,因此不能錄用。松月說,在他的堅持下,陳科長給他看了兩次體檢的報告單。

松月看到,銅陵市人民醫院檢驗報告單上,自己的確是被診斷出「小三陽」(HBsAg、抗-HBe、抗-HBc陽性)。在解放軍八六醫院的複檢報告單上,松月被診斷為「肝功能正常、乙肝兩對半不合格」,但與他的「乙肝兩對半不合格」相對應的是「一、五陽」,而不是「小三陽」。

松月當場與陳科長發生了爭執,「他們的理由是『我們不懂標準,醫院說不合格就不合格』。」松月說,市人事局相關人員並不正面回答「『一、五陽』符不符合《安徽體檢標準》」這一問題。

松月認為,依照《安徽省國家公務員錄用體檢標準》第四項第二條的規定,有七種「乙肝兩對半不合格」情形被視為公務員體檢不合格,而「一、五陽」這種「乙肝兩對半」不合格的情形,並不在這七種之列。

當天晚上,松月就起草好了給省人事廳的申訴報告,第二天,他的父親特意前往省會合肥,將報告上交省人事廳。但這個報告並沒有起到他預期的作用。

以《憲法》的名義

松月決定申請行政復議。「國慶日」一過,松月來到省人事廳公務員管理處,一位負責人對他說:「你怎麼一下子就搞到行政復議了?你要先申訴和報告。」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的心情特別低落,覺得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了。」松月說。

在各地乙肝病毒帶原者們的鼓勵下,10月18日,他用特快專遞將行政復議書郵寄給了省人事廳綜合法規處。這是安徽省人事廳今年受理的第一起行政復議申請。

10月底,松月收到《不予受理決定書》,不予受理的理由是「申請人的申請事項不屬於《行政復議法》第六條規定的行政復議範圍,體檢不合格的結論是由主檢醫生和體檢醫院做出的,不是蕪湖市人事局做出的行政行為」。

在這前後,曾代理「身高歧視」訴訟案的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偉決定免費為松月代理訴訟,狀告蕪湖市人事局。

在《行政起訴書上》,松月表示:「被告作為公務員招聘的人事管理機關,僅根據原告體檢『一、五陽』的事實,就確定原告不符合公務員身體健康標準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對原告的惡意歧視,未履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在法律上平等對待公民的法律職責。該歧視行為不僅違反了《憲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規定,而且也嚴重地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被告的行為剝奪了原告擔任國家公務員的資格和勞動權利,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周偉說,他將以《憲法》的名義進行訴訟。松月的另一個代理人四川大學法學院2001級學生盧傑鋒對記者表示,《安徽體檢標準》本身就是不合理和違憲的,但作為一種抽象行政行為,《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對其發起的訴訟不在受理範圍。所以,他們將蕪湖市人事局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作為訴訟的切入口,希望藉此推動B肝病毒帶原者的權利保護。

無所不在的歧視

據了解,在此次蕪湖市招錄公務員過程中,松月並非惟一因攜帶B肝病毒而被淘汰的人,只是另外三人都選擇了沉默。

在松月狀告蕪湖市人事局之前,安徽省馬鞍山市的報考者希運(化名)也選擇了訴訟,不過他狀告的不是招人單位,而是體檢醫院,該案將於11月20日開庭。雖然招募單位已經口頭告訴希運他將不被錄用,但他仍抱著一線樂觀的希望。

至記者截稿時,蕪湖市人事局還沒有提交答辯狀。但該局公務員管理處的陳科長對記者表示,他們會在法定的期限內提交答辯狀。

陳堅持認為,《安徽體檢標準》的規定是否合理是另一回事,作為下級機關,他們只能按照省內制定的標準行事,因此並沒有違法。

安徽省人事廳公務員管理處的史甘霖處長對本刊記者表示,按照人事部《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報考公務員者必須「身體健康」,並且授權「體檢的項目、合格標準及相關辦法由錄用主管機關根據職位要求具體規定」。安徽省人事廳就是據此制定了《安徽體檢標準》。

史甘霖說,行使一定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錄也參照公務員的健康標準執行,而一般事業單位則無統一的規定。但據記者了解,在部分一般性事業單位,也對B肝病毒帶原者進行嚴格限制。

對B肝病毒帶原者的排斥不僅存在於行政機關及事業單位,據蕪湖市人才交流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在當地各個企業對職工的健康要求並不相同。有的企業有明確的體檢要求,有的則無。有體檢要求的一般都拒絕接納B肝病毒帶原者。

編輯:李淑國